大堂是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堂,开埠以来,澳门总督都习惯在主教座堂举行就职礼 [1]。主体为一层,坡屋顶,木屋架;钟楼部分为三层,平屋顶 [2],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设计,外形庄严纯洁,内部清丽简约 [1]。
2025-08-05,大堂(主教座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 中文名
- 大堂
- 外文名
- Igreja da Sé(葡萄牙语)
- 地理位置
- 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大堂前地1号
- 保护级别
- 世界文化遗产
- 开放时间
- 07:30—20:00
- 门票价格
- 免费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1836年,受台风吹袭,大堂损毁严重。
1844至1850年,大堂由澳门土生建筑师设计重建。
1850年,大堂重建工程完工,正立面改为朝西北,与主教府共同围合成一个“前地”空间。
1874年,大堂遭受严重的飓风破坏,后经过多次修缮。
1937年,大堂再度重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
建筑格局
播报编辑
大堂主体为一层,坡屋顶,木屋架;钟楼部分为三层,平屋顶 [2]。教堂正门入口处门楣的石刻拉丁文字“SS.M.V. MARIAE NASCENTI” , 意即“本座堂奉献给童贞玛利亚的诞生” [1]。立面顶高约12米,两旁钟楼为三层,高约13米,中间依然是三段式的构图模式,三扇门、三扇窗和三角形山花,以横线条为主。教堂主殿为矩形平面,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耳堂和一个祈祷室,其中最古老的耳堂采用木拱顶,供奉贞节圣母 [2]。
大堂正面两侧建有钟塔,从历史照片可见,钟塔顶部原本还建有亭形建筑,后来被移除 [8]。
建筑特色
播报编辑
大堂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设计,外形庄严纯洁,内部清丽简约 [1],由于负责的建筑师同期亦改造了圣老楞佐教堂,所以两座教堂的外形有点类似 [8],教堂立面对称,为典型的古典式构图,墙面用壁柱划分,是经过简化处理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墙正面用石材,两侧用水刷石粉面,立面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祭坛空间深远,设计简单,仅仅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室内装饰基本上都是1937年重建时的古典建筑细部与线脚,天花为平顶,两侧墙上有高窗,室内装饰简洁,表现了新古典手法。教堂内部色彩以淡绿色为主。从宽敞的中厅、祈祷室、主祭坛可以领略到主教座堂的气派 [2]。
大堂正面中央部分带明显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装饰元素,顶部的三角形山花,被古典壁柱分为三部分的中层,这样的设计组合在澳门新古典教堂设计中是常见的。教堂的内部空间呈矩形,大厅内没有柱廊分隔,因此显得格外宽阔。主祭坛后部有一列彩色玻璃装饰,早上从东边射入的阳光通过玻璃窗产生的光影为教堂增添神圣感 [8]。
文物遗存
播报编辑
大堂遗存一口钟,为英国制造,为纪念葡王伯多禄五世登王位。祭坛下面掩埋16和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遗骨。教堂入口处的木制葡国屏风、教堂内部的圣像以及彩色玻璃窗都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2]。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 殡礼游行
殡礼游行,又称“圣尸出游”,是每年耶稣受难日所举行的出游活动,圣像出游前,教区主教会在大堂先向祭台上的圣尸圣像奉香,然后出游队伍以圣殇旗及十字苦架领路,在教区主教陪同之下,由大耶稣会成员抬着横躺的耶稣圣尸圣像出发,随后其他成员也抬着圣母玛利亚圣像尾随出发,游行途经罗结地巷、板樟堂街、主教巷,最后重返主教座堂,游行结束后教区主教再向圣尸圣像奉香 [8]。
- 邮票
2025-08-05,《世界遗产(通用邮票)》在澳门发行,其中包含一枚主图案为大堂 [9]。
- 纪念币
2027年,预计发行羊年农历年纪念硬币,其背面图案为大堂(主教座堂) [10]。
文物价值
播报编辑
大堂其地位具有重要性,作为主教座堂,澳门的重要天主教节庆活动,都会在此举行庆祝仪式 [8]。
文物保护
播报编辑
2025-08-05,大堂教堂被评定为“具历史性价值屋宇” [7]。
2025-08-05,大堂被评定为“纪念物” [6]。
2025-08-05,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堂(主教座堂)包含在内 [3]。
2025-08-05,主教座堂(大堂)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评定为纪念物,代码MM006 [5]。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地理位置
大堂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大堂前地1号 [4]。
大堂
开放时间
大堂的开放时间为07:30—20:00 [4]。
交通信息
游客可乘坐澳门公共巴士2、3、3A、3X、4、5、6A、8A、10、10A、11、18、18A、19、21A、26A、33、101X、N1A、N1B、N3路到达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