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为“莫恩纳莎”或“布滋拉”,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龙溪、雁门、绵篪等地,而以龙溪乡阿尔村的巴夺寨最为典型。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羌族羊皮鼓舞动作既刚劲有力,又卑微谦逊,体现出舞者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 [1]羊皮鼓是“释比”的法器,而并非一件乐器;击鼓、舞蹈、演唱《坛经》是“释比”作法事的基本形式。 [12]
- 中文名
- 羌族羊皮鼓舞
- 批准时间
- 2025-08-14
- 非遗级别
- 国家级
- 遗产类别
- 传统舞蹈
- 遗产编号
- Ⅲ-62
- 申报地区
- 四川省汶川县
历史渊源
播报编辑
羌族羊皮鼓舞起源于传说中的《木姐珠与斗安珠》故事。那是天神的女儿下凡和羌族男子相爱成婚的传说,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女儿在人间生活,天神才让释比的祖师阿爸木拉下界驱灾祛邪,才有了用跳羊皮鼓舞的方式做法事的开端。 [3]
羊皮鼓舞是羌族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神秘而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 [1]
释比也称为“许”,尊称“阿爸许”,是羌族具有很高文化的传承人。他们既是羌族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在文化传衍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是羌民族的歌唱家和舞蹈家。每逢春耕之际的“祭山”和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年”活动,羌族羊皮鼓舞队便会在领舞的释比引带下击鼓而舞,以祀万物。羊皮鼓舞中的蹉跳步、踮跳步和商羊腿跳转步同晋代葛洪《抱朴子》中记述的“禹步”很相似。 [1]
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释比”也称“许”或尊称“阿爸许”, 是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宗教师,他既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主持人,也是羌族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几乎每一个羌寨中都有一名。诸如祭山、还愿、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以及男女合婚、新生婴儿的命名,对死者的安葬和超度等活动,都离不开他们。巫师仅限于男性充任,并可结婚成家。他们没有宗教性的组织或寺院,但要供奉历代祖师和“猴头童子”。
“羊皮鼓舞”原是一种祭祀性舞蹈。又称“跳经”,羌人称“莫尔达沙”,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现在的羌族皮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祭祀活动一般在每寨的神林中举行,由释比领舞,头戴插着野鸡翎羽和彩色纸条的金丝猴皮帽,手持铜响盘、神棍、彩旗等。舞蹈者在双膝不断地颤科中,手持羊皮鼓,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等“商羊步”(俗称“禹步舞”或“跛子舞”)。释比口诵经文,经文分“上坛经”、“中坛经”、“下坛经”。比较著名的有反映人类起源的“木比塔造天地”、歌颂英雄的“迟机格布”、也有反映民族迁徒的叙事长诗“羌戈大战”。其余舞者跟随其后,用皮鼓和响铃伴奏。整个舞蹈鼓声和铃声相交,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节奏明快,烘托出一种严肃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 [13]
舞蹈特色
播报编辑
舞蹈动作
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年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和请神、送神、祛病去灾等宗教活动中跳,分独舞、双人舞、集体舞三种,跳时由1到两名或多名巫师表演,他们戴金丝猴皮帽,手持神杖和盘铃,念动经文、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动鼓槌,在敲击中起舞。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轻响,在单一、迟缓的舞步中很快就能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在“神灵附体”后,节奏开始加快,动作力度开始加强,蹲跳、转打,情绪振奋。表演中击鼓的舞姿看似简单,技巧性却很强,像羊皮鼓舞《布拉兹》,既要有粗犷、稳健的特点,又要像猴一样轻盈敏捷,“拧腰转身击鼓”“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及一些蹲跳击鼓动作,难度很高。 [3]“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 [13]
主要角色
释比是羌族羊皮鼓舞的表演者,他们是羌族人的宗教领袖,从事宗教活动但不脱离农业生产,在羌人中地位很高,羌语称为“许”,是一个地方具有很高知识的人,天文地理、医术、阴阳、星相、历史文化都能知晓。由于羌族失去了文字,一切都只能靠“口传心授”的方法流传,所以释比的记忆力很好,上、中、下三坛经文必须烂熟于心。释比产生于原始崇拜时期,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久远,每一个人身上都带着传奇般的故事,神秘莫测,让人心生敬畏。 [3]
道具服饰
跳羊皮鼓舞的道具虽然有盘铃、神杖等多种,但最主要的还是单面羊皮鼓。那是一种用羊皮绷制而成的单面鼓,直径约八十公分,未绷羊皮的一面在鼓圈内有一横木做的扶手,击打是用手紧握,跳跃翻转都得心应手,击打鼓面的是一根木制的鼓槌,长尺余,形状奇特。羊皮鼓不但用来击打,还是世界上比较独特且含义丰富的一种鼓,蕴含文化。
跳羌族羊皮鼓舞的人(至少是领舞的人),在装束上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要头戴金丝猴皮帽子,那是一种让人想到远古的装束,帽子用猴皮做成,如山峰状,像串在一起的令牌,戴在头上神秘而幽远,对表演羊皮鼓舞的人来说,猴皮帽子是十分神圣的东西,在平时也要放在神坛上和猴头骨一起供奉,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金丝猴是羌族释比的恩人。 [3]
传承保护
播报编辑
传承价值
羌族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精髓和文化传承群体,它对古代巫舞文化的“禹步”及探寻远古氐羌部族舞蹈文化的渊源、传衍、流变、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3]
羌族羊皮鼓舞作为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他伴随着释比文化一代代传承至现代,其保护和传承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3]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的羊皮鼓舞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仍在羌族社会生活中起着教化民众的作用。 [1]“羊皮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羌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传承状况
因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古老的羊皮鼓舞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险,急需保护。 [1]
传承人物
朱金龙,男,1951年6月出生,2009年5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羌族羊皮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汶川县申报。 [4-5]
保护措施
2011年,为抢救和保护羌族羊皮鼓舞,略阳县文化部门专门组建羊皮鼓舞表演队,聘请民间艺人指导,抢救民族艺术,并先后参与中国最美油菜花旅游艺术节、心连心慰问等活动的表演,羌族羊皮鼓舞在更广范围得到关注、受到推崇。 [6]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汶川县文化馆获得“羌族羊皮鼓舞”保护单位资格。 [7]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10]
2025-08-1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汶川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11]
社会影响
播报编辑
2013年3月15至18日,由理县蒲溪乡休溪村村民组成的“古羌原生态羊皮鼓舞”表演队赴北京中央电视台参加“舞蹈全民星”比赛,与来自中国各地25个群众舞蹈节目同台展示,相互交流。 [8]
2025-08-14(农历二月初二),第九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开幕,展演节目含有羌族羊皮鼓舞《沙朗传歌》等。 [9]
文化轶事
播报编辑
单面羊皮鼓传说:传说羌族释比的祖师在从天上到人间的路上时,所带的经文全写在桦树皮上,他在将经文拿出来晾晒时,不小心让一只白羊偷食了,后来在一只金丝猴的指点下,杀羊后用皮做鼓,击鼓时一方面以示对恶羊的惩罚,一方面用来提示,据说,在击打中写在桦树皮上的经文就会出现在释比的眼前。至于羊皮鼓为什么要做成单面,则是祖师在回家后,连续为族人做法事,疲劳过度,一觉就睡了很久,醒来时放在地上的鼓和地面接触的那面已腐烂了。这样,单面羊皮鼓就具有了传承历史文化的意义,用敲击它们跳起来的羊皮鼓舞也就成了充满记忆的舞蹈。 [3]
金丝猴皮帽子传说:相传,在羊偷吃经书的时候,是一只在树上玩乐的金丝猴看见了整个过程,并告诉了释比的祖师,还出了用羊皮制鼓来唤醒记忆的主意,为了表达感谢之意,释比就把它的皮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头骨放在神坛上来祭祀了。于是,金丝猴帽子就成了羊皮鼓舞具有文化和神秘色彩的重要装束,在舞蹈中,仅一顶帽子就会把一种厚重的气息散发了出来。 [3]